绿色建筑
01 2023年度北京市绿色建筑市级奖励项目公示,共计2110.6万元
9月12日,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公示2023年度北京市绿色建筑市级奖励项目。中国华电大厦西楼项目、朝林科技广场A、B座写字楼(朝林国际酒店项目)等4个绿色建筑项目符合北京市绿色建筑市级奖励资金要求获得奖励,共计2110.6万元。
02 浙江湖州打造绿色低碳建筑群
截至今年6月,湖州市新增绿色建筑面积3878.2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已达100%;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74.12%;累计48家建材企业产品获得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建成装配式建筑基地25个。同时,针对已有建筑节能降碳,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湖州市数字集团,联合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公共建筑“碳效码”,结合国内外经验标准,依托住建、电力、金融等部门信息,集成278座公共建筑电力、燃气、绿电等能源数据,搭建科学碳效码指数体系,为公共建筑精准画像。
03 上海土拍规则调整 先竞价,再竞绿建和配建
先竞价,再竞绿建和配建,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场8日发布商品住房用地出让公告,提出在现场竞价环节增加“绿色建筑及超低能耗建筑”“公租房比例”等要求,并增加装配式建筑、可再生能源等高品质建设要求。
碳中和
01 《江西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印发
8月31日,江西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印发《江西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碳相关计量技术引领作用凸显并发挥重要作用,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测量能力基本具备,计量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基本覆盖重点产业发展领域。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共性关键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协同推进。新建或改造计量标准达到30项,制修订计量技术规范不少于10项,力争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江西),建设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3家,研制不少于10种标准物质/样品,主导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不少于5项,制定省地方标准不少于10项,制定发布“江西绿色生态”认证评价等团体标准不少于50项,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供给大幅提升。
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
9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住建厅联合印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建材行业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工业领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行业。建材行业实现碳达峰对工业,乃至全社会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至关重要。《实施方案》依据国家政策,突出自治区建材行业特色,设定了六方面重点任务,分别是:调整产业结构,引导行业低碳转型;强化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行绿色制造,促进行业降碳增效;加快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技术装备;转换用能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推动原料替代,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03 全国首个建筑领域碳排放监测与管理系统在广东深圳上线
9月11日,由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和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联合发布的全国首个建筑领域碳排放监测与管理系统在深圳上线。据悉,该系统将实现对深圳全市各类建筑碳排放标准制定及碳排量精确测控管理,助力深圳全社会节能减排,为打造“双碳”发展深圳模式添砖加瓦。
04 《浙江省推动新能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印发
9月7日,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浙江省推动新能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新能源制造业“卡脖子”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组织实施一批“双尖双领”科研攻关项目,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白马湖实验室、东海实验室、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实验室在零碳能源高效转化与存储、交直流高质功能、氢储能与氢发电技术等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发挥重点实验室创新链源头的引擎作用。到2025年,新能源制造业领域力争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0项以上。
05 《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印发,规划未来能源
9月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京政办发〔2023〕20号),方案对未来能源进行了规划:围绕新型能源系统建设需求,在房山、通州、昌平、大兴、怀柔、延庆、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氢能、新型储能、碳捕集封存利用等细分产业。
氢能。加强先进氢能技术、材料和装备研发,攻关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加注、氢燃料电堆及系统集成核心技术。推动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液态固态储氢、氢氨燃气轮机等一批前瞻性技术突破,实现氢能在交通、工业、发电、供热等多领域全场景示范推广应用。
06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
2023年8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 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聚焦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规范企业标准化工作,引领企业标准化水平提升。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和亮点包括:一是调整企业标准管理模式。根据《标准化法》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的新要求,对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进行细化,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政府标准化工作职能重心从标准管理转为服务企业标准化工作,将规章名称由“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调整为“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二是构建企业标准政策体系。首次明确企业标准公开的功能指标和性能指标项目少于或者低于推荐性标准的,应当在自我声明公开时进行明示,进一步加强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信息披露,提升市场透明度。同时,建立标准创新型企业制度、标准融资增信制度、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开展对标达标活动和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等,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和激励企业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三是完善产品包装标准的明示要求。首次明确要求公开限制过度包装商品的包装标准,明确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公开其产品包装物所采用的包装标准,为强化社会监督,制止商品过度包装提供法治保障。四是强化企业标准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的企业标准监管制度,有针对性地明确各类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确保《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各项规定落地见效。
07 最高两千万,四川《推动成都高新区生态环保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征求意见
9月5日,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发布《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推动成都高新区生态环保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征求意见稿)和《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推动成都高新区生态环保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包括优势企业引育成长、引进落地生态环保新企业、研发应用生态环保关键技术、鼓励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壮大“链主”企业、开辟生态环保企业绿色通道等支持内容。
绿色金融
01 上海农商行成功落地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质押授信业务
8月31日,上海农商银行成功落地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质押授信业务,助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用绿色金融活水让利企业,创造环保、经济双重效益。上海农商银行积极创新碳资产融资工具和金融服务,在去年为精发实业落地全国首单医纺业SHEA(上海碳排放配额)质押授信业务的基础上,向企业推荐了CCER质押增信方案,将企业授信总额提高约60%,贷款利率下降20个基点。
02 江西首个海外林业碳汇合作项目签约
9月6日,赞比亚共和国绿色经济与环境部代表赞比亚政府,与江西省重点林业龙头企业江西丰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南昌签署林业碳汇战略合作协议,授权该公司在赞比亚开发400万公顷森林林业碳汇,并营造10万公顷增汇人工林。该项目为江西首个海外林业碳汇合作开发项目。
03 河北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落地雄安新区
河北省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近日在雄安新区落地。该笔贷款由交通银行河北雄安分行为华能(雄安)城市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项目发放。中国华能作为首批总部疏解到雄安新区的央企之一,积极投身新区产业发展,主动参与新区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绿色能源电力保障。
04 全国首单茶树碳汇储量指数保险在邵武签约
9月6日,全国首单茶树碳汇储量指数保险签约仪式在邵武市党群城市家园举行,邵武市张厝乡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邵武支公司顺利签约,标志着茶树碳汇保险率先在福建实现创新突破。本次投保标的为邵武市张厝乡符合条件的2870亩茶树,保险期间为1年,保险金额219.555万元,年保费9879.98元,由张厝乡人民政府全额出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