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类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我们见证了一个个历史纪录的诞生——2022年中央气象台首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炙烤”我国;2023年华北发生极端强降雨,多地日降水量破历史纪录……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由于传统能源的消耗不可避免地引起气候变化,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应对全球资源危机与气候变化问题的必由之路。如何走好这条路?聚焦于此,作为2023服贸会十大高峰论坛之一的第二届国际气象经济高峰论坛,展开深入探讨。
近50年增暖在过去两千多年里前所未有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近50年的增暖在过去两千多年里前所未有,近10年全球平均温度超过了19世纪后期1.09℃。”长期从事冰冻圈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指出,这对冰冻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南极海冰面积在今年6月创下了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新低,比平均水平低了17%。冰川融化会产生怎样的后果?相关研究显示,如果南极冰川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8米左右;如果格陵兰岛全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7米左右。节能减排、推动能源低碳化和绿色发展、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刻不容缓。
秦大河表示,不要局限于气候变化,要从全球视角推进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等其它地球系统要素。要以人为本,衡量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采取行动,改善民生福祉和减少不平等。此外,仅占2.4%陆表面积的城市,消耗了全球约78%的能源,排放了全球约70%的温室气体,因此大城市和特大企业的通力合作,将有助于实现全球减排目标。
最优的碳中和路径在哪里?
“中国承诺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是源于气候变化,还关系到国家新的发展道路。”IPCC第七次评估周期(IPCC AR7)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认为,中国要直面甚至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要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当中,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最优的碳中和路径?张小曳表示,这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统筹多个目标,并考虑气候系统、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社会、政策管理等至少五大层面的相互作用。
一个新的经济学名词“价值再造”被引入气候变化领域。北京大学教授黄涛指出,随着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人们对气候变化已经有了直观的认知,并对未来的气候产生担忧,此时所有人为遏制气候恶化而买单的支付意愿也就有所提升,从而促使全社会进行价值再造。而有效落实这一目标需要适当的机制安排——政府要做好长期有序的制度安排;企业需要以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为代表,重塑企业价值观与管理体系;从民众角度来说,如何有效改变大众的价值判断与行动选择仍然需要探索与努力。
放眼全球,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共识,实际操作却没那么简单。
“当前世界各国围绕碳中和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气候治理和减排的行动,但由于碳中和涉及到发展方式的转型、经济能源体系的系统转型,面临的挑战非常多。”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原冰表示,作为中国发起成立的首个能源领域国际组织提出的“全球能源互联网碳中和方案”,已纳入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成为全球七个典型代表性减排情景方案之一。“安全充裕、合作共赢、技术可行、融合发展是这一方案的四个特点,相比现有发展模式,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将使全球清洁能源开发速度和全社会电气化率增速均提高1.5倍以上。”周原冰说。
发展新能源,气象何处发力?
在“双碳”目标下,中国新能源正在进行跨越式发展。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何洋用一组数据展示了我国新能源发展取得的成就:今年1月至7月,中国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总发电量17.1%,超过了同期城乡居民的生活用电量;今年上半年,风电光伏发电量折合成标煤2.2亿吨,相当于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6.1亿吨,同期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亿吨,为全球降碳减排作出重要贡献。
能源行业是气象因素高敏感行业。上述数据的背后,自然也少不了气象支撑。“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和极端天气下,气象部门及时提供气象预警,灾害监测等信息,帮助我们提前预判、提前做好准备,有力支撑了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何洋指出,今年6月,国家能源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委托相关研究机构,推动建立能源气象服务保障联合工作机制,未来将共同开展能源气象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精准预测预报能力,更好地发挥能源保供科技支撑作用。
做好新能源气象服务并非易事。“传统的公共气象灾害预警和能源电力气象灾害预警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科学主任申彦波指出,例如,面向公众发布的大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其中蓝色预警和黄色预警利于风力发电,而橙色和红色预警则会影响风力发电。因此,申彦波建议从能源生产、能源供给以及体系安全保障等环节逐一入手,推动新能源气象服务精细化发展。即在能源生产方面,风能太阳能资源决定了新能源规划、布局和发电效益,未来需要关注大型风电机组的风资源评估以及光伏、光热发电在总体布局上的资源协调;在能源供给方面,风光资源的波动性是影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发展精准的气象预报将为破解电网调度和电力交易难题提供重要支撑;在能源体系安全保障方面,大范围气象灾害的影响贯穿能源生产、供给、消费全过程,亟待从各环节做针对性的灾害影响及应对研究,从而构建专业化、精细化的能源电力气象灾害预警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