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动态 +MORE
证书查询 +MORE
申报姓名:
身份证号:
 
政策法规 +MORE
国家应急管理部 | 注册安全工程...
住建部GB55034-2022强...
住建厅:11月1日起,全面推行施...
住建部刚刚发文:房屋市政工程拟禁...
住建部:简化执业资格认定申报材料...
注册人员由二级改为一级!住建部发...
住建部新政:不再强制建筑企业与农...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建路培 > 行业新闻
国家能源局:加快编制绿证核发和交易规则
来源:来自本站    日期:2023-08-10    浏览量:1825      

                       国家能源局:加快编制绿证核发和交易规则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进一步规范绿证核发、完善绿证交易、做好绿证应用、扩大绿电消费、强化绿证监管。


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即绿证,是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发绿色电力颁发的具有独特标识代码的电子证书,是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也是认定绿色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1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度可再生能源电量。以绿证认定可再生能源的绿色属性,鼓励用户购买绿证体现绿电消费是国际通行做法。


上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


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电力系统对各类调节性电源需求迅速增长,新型储能项目加速落地,装机规模持续快速提升。截至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1733万千瓦/3580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约2小时。1至6月,新投运装机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容量总和。


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34万亿千瓦时,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72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


激发潜力,扩大绿电消费需求


目前,国内绿证已纳入国际绿电消费倡议(100% Renewable Electricity,简称RE100)的认可范围,在国际社会和跨国企业间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提升国内绿证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通知》明确,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原则上只能申领国内绿证,在不影响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实现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国际组织的绿色消费、碳减排体系与国内绿证衔接。加强绿证核发、计量、交易等国际标准研究制定,提高绿证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


“激发绿色电力消费潜力、扩大绿色电力消费需求,对推动全社会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水平意义重大。”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绿电消费既可通过单独购买绿证以“证电分离”方式实现,也可通过同步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及相应绿证以“证电合一”方式实现。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称,发电项目发了绿电,核发机构会根据上网电量直接核发绿证,核发绿证通过绿证的交易平台可以开展交易。绿电消费需求的用户、企业可以通过绿证交易平台开展交易,购买绿证,证明自己消费了绿色电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通知》答记者问时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鼓励跨国公司及其产业链企业、外向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购买绿证、使用绿电,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发挥先行带头作用,稳步提升绿电消费比例。强化高耗能企业绿电消费责任,按要求提升绿电消费水平。支持重点企业、园区、城市等高比例消费绿色电力。


同时,也将督促各地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分解落实到用能单位,推动以绿证核算用户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逐步建立“权重+绿证”约束机制,更好激发绿电消费市场活力


加快编制绿证核发和交易规则


王大鹏表示,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快编制绿证核发和交易规则,抓紧组织对2022年全部可再生能源电量核发绿证,激发绿色电力消费活力。


“《通知》的印发实施,将有力推动绿证核发、交易全覆盖,为扩大绿电供给、提升绿电消费奠定基础,激发绿电消费市场活力,有利于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营造绿色消费环境、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发展。”王大鹏说。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抓好《通知》的落地实施,一是加快编制绿证核发和交易规则,二是指导相关的交易机构完善绿证交易细则。


国家能源局还将抓紧组织对2022年全部可再生能源电量核发绿证,激发绿色电力消费活力,推动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上一篇:双碳目标不容儿戏,碳数据造假可获刑十年...
   下一篇:碳中和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涉及哪些行业?...

   相关新闻
· 生产一度电会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 碳排放管理员的工作内容及职业发展前景
·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碳中和的好处哪些?
· 碳市场价格未来会怎样发展?
· 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碳中和的实现吗?
· 碳排放量应该如何进行计算?
· 与碳中和有关的名词解释大全
版权所有:北京中建路培教育科技研究院 备案号:京ICP备17011804号
联系电话:010-53655366
地址: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南楼 邮编(100835)
网络技术:北京网站建设